環球軟件為客戶提供從IT基礎設施構建到客戶業務應用全生命周期的建設咨詢,同時,提供業務、數據、應用和技術藍圖,為客戶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中長期規劃,面系統地指導信息化建設,以滿足其可持續發展需要
環球軟件通過在業內大量項目的管理案例,培養了一支具備高度客戶服務意識的項目管理團隊,并通過內部專業化的項目管理體系予以指導、規范與監控,為用戶提供客戶化的項目管理服務,致力于在整個項目管理過程中交付高質量、高客戶滿意度的交付物,最終實現項目目標。
環球軟件提供基于服務器、軟件、硬件、存儲、網絡于一體專業服務,系統集成服務能夠幫助客戶解決現有問題,并針對現有平臺架構進行優化。環球軟件承攬了多項系統集成工程,建立了一整套高級的工程管理體制,在系統集成工程的管理和施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環球軟件致力于為廣大客戶提供完善的軟件開發服務。我們提供強大的技術研發團隊,完善服務貫穿整個開發過程,包括:需求分析、產品設計、軟件開發、測試、交付等。環球軟件擁有通過CMMI-5級認證的軟件開發成熟度模型,通過采用“大物移云智”技術,協助客戶加速新產品開發或升級產品的推出,并保證質量,有效管理開發成本,從而助力客戶實現業務目標。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軟件項目開發流程和質量保證體系,保證了軟件開發的有效性。
環球軟件對用戶現有的信息系統基礎資源進行監控和管理,及時掌握網絡信息系統資源現狀和配置信息,反映信息系統資源的可用性情況和健康狀況,創建一個可知可控的IT環境,從而保證用戶信息系統的各類業務應用系統的可靠、高效、持續、安全運行。
保障“售前、 售中、售后”一體化、全過程的服務是我們的宗旨。擁有多年技術服務經驗的技術支持團隊,400呼叫中心提供7*24小時不間斷服務響應,快速響應并全方位地為您解決問題,讓您無后顧之憂。
6月19日,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在高端對話環節,來自全球頂尖科研機構與領軍企業的六位重量級嘉賓齊聚一堂,圍繞AI算力與垂直大模型如何深度賦能實體經濟這一核心議題,展開了一場思想碰撞的盛宴。在風云變幻的全球科技格局下,這場對話揭示了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路徑與澎湃動能。
論壇現場
精準數據與垂直深耕:AI落地的關鍵密碼
“人工智能首先是數據。”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張立人分享的智慧農業案例生動詮釋了精準數據的價值。
面對華東地區嚴重的小麥條銹病,其團隊將高光譜技術應用于無人機低空遙感,并與衛星空天遙感結合,解決了監測網格碼定位難題。通過精準掌握有限的關鍵變量數據——特定小麥品種、氣候條件(濕度、風向)等,他們成功構建預測模型,大幅降低了算力需求與模型復雜度,實現了病蟲害的早期精準預警。
甲骨文大中華區顧問總經理何毅將AI落地的要素精煉為“四位一體”:算力是基礎,數據是燃料,算法是引擎,而應用場景則是價值實現的最終戰場。“我一直認為AI無處不在。”他指出,從醫療行業的精準診斷系統,到電商的消費習慣分析與精準營銷,再到制造業中量本利模型的智能化預測,豐富場景是AI創造價值的核心載體。場景驅動,成為貫穿整場對話的共識。
垂直大模型:產業轉型的“精準手術刀”
垂直大模型對產業的賦能,猶如精準的手術刀。西門子副總裁戰京濤分享了工業領域的實踐:西門子推出基于微軟大語言模型的工業生成式AI系統,用自然語言輸入即可生成復雜工業代碼,極大降低編程門檻。其與青島企業合作的動力電池回收項目,利用AI視覺與機器學習技術,精準定位并拆解高價值組件,相較普通拆解降低碳排放70%。
在成都的“雙料燈塔工廠”,一線員工提出的百余項AI技術改造,使工廠實現連續五年成本下降,產品一次性通過率高達99.999%。更令人驚嘆的是虛擬工廠的應用,通過先在計算機中全面模擬并解決所有潛在問題(如機械臂協調),工廠建設效率大幅提升,投產后生產效率提高20%,柔性生產能力提高30%,產品上市時間縮短20%。
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翟峰則強調了企業最關注的本質——AI的投資回報率。他觀察到,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對AI的核心訴求聚焦于“降本、增效、創新”。IBM服務的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案例,展示了AI如何賦能復雜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研發管理。在全球化運營中,AI與數據更是實現端到端供應鏈優化、管理全球工廠網絡的利器。
算力基石:普惠化與新型范式
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鐵寧從算力演進角度,揭示了AI帶來的深刻變革。傳統高性能計算(HPC)依賴預設物理模型進行科學工程計算。而AI,特別是深度學習,展現出“神奇”的一面——只要有足夠真實數據,即使不完全理解底層物理過程,也能訓練出有效的模型。他以空氣動力學風洞研究為例,傳統CFD軟件生成的海量仿真數據與實驗數據結合,有效彌補了單純實驗數據的不足,為垂直領域大模型提供了寶貴養料。
他特別介紹了中國在算力普惠化上的努力,國家級超算中心提供集約化服務,企業僅需支付少量電費即可使用強大的超算與智算資源。“降低超算、智算門檻,使廣大科研工作者都能高效利用國家資源”是重要的目標。
浪潮集團副總裁顏亮分享了對大模型本質的洞見——“數據到智能的轉化引擎”。浪潮投入20億建成AI工廠,核心目標是將作坊式的模型微調訓練升級為工業化流水線生產。其服務山東頭部藥企的案例極具說服力,在合同評審與專利靶點分析場景中,通過垂類大模型應用,效率提升百倍,“一個博士可完成之前十個博士的工作量,且閱讀專利量增加十倍”。顏亮認為,此輪AI浪潮雖處早期,但中國憑借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撐,有能力實現“小步快跑”式的快速迭代與應用落地。
開放合作:破局國際變局的智慧選擇
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下,如何開展AI領域的國際合作成為壓軸議題。張立人院士表達了務實態度:“不要迷信算力,中國需探索自己的解決路徑。”他以光模塊技術為例指出,在800G光模塊領域,中國企業已占據全球40%份額,中國同樣擁有技術反制能力,“卡脖子我們也可以卡他們。”
戰京濤則強調了西門子“開放式數字商業平臺”的價值。在安全可靠前提下,該平臺支持西門子軟硬件與第三方方案的靈活組合,形成輕量化、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包括AI),使中小企業也能負擔得起先進的工業軟件與服務。“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或組織可以憑借一己之力解鎖數字化潛能,只有合作才會共贏。”
翟峰結合IBM的全球實踐,點出合作的雙贏本質。一方面,IBM利用其全球網絡與合規經驗,幫助出海的中國企業規避風險;另一方面,服務中國復雜、海量的高需求場景,也倒逼了IBM產品的創新與迭代。中國獨特的應用場景成為驅動全球技術進步的寶貴資源。
當全球AI競賽愈發激烈,中國以實體經濟為沃土,以場景創新為刃,以開放合作為橋,正在探索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青島峰會上的思想交鋒表明:AI的未來,不僅在于技術有多尖端,更在于它能否深深扎根于產業的土壤,精準滴灌出效率之花與創新之果。這條路上,務實的態度與開放的胸襟,將是中國贏得未來的關鍵密鑰。
保持聯絡
合作一下
關注環球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