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軟件為客戶提供從IT基礎設施構建到客戶業務應用全生命周期的建設咨詢,同時,提供業務、數據、應用和技術藍圖,為客戶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中長期規劃,面系統地指導信息化建設,以滿足其可持續發展需要
環球軟件通過在業內大量項目的管理案例,培養了一支具備高度客戶服務意識的項目管理團隊,并通過內部專業化的項目管理體系予以指導、規范與監控,為用戶提供客戶化的項目管理服務,致力于在整個項目管理過程中交付高質量、高客戶滿意度的交付物,最終實現項目目標。
環球軟件提供基于服務器、軟件、硬件、存儲、網絡于一體專業服務,系統集成服務能夠幫助客戶解決現有問題,并針對現有平臺架構進行優化。環球軟件承攬了多項系統集成工程,建立了一整套高級的工程管理體制,在系統集成工程的管理和施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環球軟件致力于為廣大客戶提供完善的軟件開發服務。我們提供強大的技術研發團隊,完善服務貫穿整個開發過程,包括:需求分析、產品設計、軟件開發、測試、交付等。環球軟件擁有通過CMMI-5級認證的軟件開發成熟度模型,通過采用“大物移云智”技術,協助客戶加速新產品開發或升級產品的推出,并保證質量,有效管理開發成本,從而助力客戶實現業務目標。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軟件項目開發流程和質量保證體系,保證了軟件開發的有效性。
環球軟件對用戶現有的信息系統基礎資源進行監控和管理,及時掌握網絡信息系統資源現狀和配置信息,反映信息系統資源的可用性情況和健康狀況,創建一個可知可控的IT環境,從而保證用戶信息系統的各類業務應用系統的可靠、高效、持續、安全運行。
保障“售前、 售中、售后”一體化、全過程的服務是我們的宗旨。擁有多年技術服務經驗的技術支持團隊,400呼叫中心提供7*24小時不間斷服務響應,快速響應并全方位地為您解決問題,讓您無后顧之憂。
國資監管改革的高頻熱點詞匯:“穿透式監管”
2024年9月,《旗幟》刊發的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署名文章《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展現新氣象取得新突破》提到,“加快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建設和實用化水平提升,對于‘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項,探索推進穿透式監管”。
202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在地方國企改革和監管工作視頻會議上指出,“強化覆蓋全級次子企業的穿透式監管,較真碰硬解決制約國企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
2024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在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中表明,“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落深落實,以穿透式監管為抓手完善監管體系,健全全級次穿透式監管體系”。
2025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到深圳深入中國電子、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中國旅游集團、中廣核、華僑城集團等中央企業調研強調,“扎實推進價值體系重塑、產業體系重構,切實加強全級次穿透式監管,不斷提升集團管控能力和管理運營水平”。
2025年2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指出,“探索實施穿透式監管,努力做到向下看清各級、一級管住一級,不斷提升國資監督有效性”。
2025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到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調研強調,“加快推進全級次穿透式監管,強化內控體系建設,切實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為什么要探索“穿透式監管”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明確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方向。2015年,《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及其配套文件構建“1+N”政策框架,確立“管資本為主”的核心監管目標。在“管資本為主”的框架下,國資監管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面臨三大新型挑戰。
首先,層級復雜導致監管盲區。國有企業多級法人結構普遍存在,集團總部對基層子公司、境外企業難以實現有效監控,容易形成“影子股東”“虛假代持”等潛在風險。其次,數據割裂制約動態監管。傳統填報式監管依賴人工上報,數據時效性差、真實性存疑,難以實時掌握企業運營全貌,常常面臨如“業務與財務監管主線分離、數據對標分析困難”的痛點。另外,風險預警能力不足。“管資本”的監管以財務指標為主,缺乏對投資、融資性貿易等高風險領域的動態監測工具,難以及時識別其他系統性風險。
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化提升,國資監管也需要更好地平衡“放活”與“管好”的關系。在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煉提出五個“必須統籌”,其中一個是“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這就對國資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市場化改革要求賦權。國企通過混改、授權經營等增強活力,但放權后若缺乏有效監督,可能導致資產流失或決策失控。例如部分企業因“三重一大”事項未穿透監管而出現違規投資。另一方面,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近年地方國企債務違約、投資失敗案例頻發,亟需通過穿透式監管強化風險預判與阻斷能力。
數字化技術、AI應用的快速普及也為探索“穿透式監管”提供了工具支撐。例如,許多地方國資委已經推行智能預警與決策輔助,山東省國資委構建的在線監管系統涵蓋506個預警指標,可自動生成風險報告,提升監管效率。還有一些地方國有企業在試行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通過數智化管理平臺實現“組織全級次覆蓋、業務全流程追溯”,監管可視化率可達90%以上。
“穿透式監管”的可能推進路徑
深化數字化監管體系建設
構建一體化信息平臺:整合財務、投資、運營等分散系統,打破“信息孤島”。如河南省打造“121N”監管架構(1張專網、2個中心、1個國資通體系、N個應用),實現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
統一數據標準與接口:制定跨層級、跨部門的數據規范,確保上下級系統兼容,國務院國資委要求2025年底前建成全國性數字化監管體系,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強化技術賦能:利用AI模型分析企業運營動因,區塊鏈技術保障數據不可篡改,通過“智能財務運營監管分析”實現關鍵維度的穿透,包括資本布局、債務風險等。
完善監管體制機制
健全法規與責任清單:明確各級權責邊界。如黑龍江省出臺《重大決策事項審批備案清單》,優化53項流程,防止責任推諉。
分類監管與精準施策:推行“一企一策”考核,針對不同行業設計差異化監管框架。如安徽省通過動態管理主責主業清單,強化對高風險子企業的定向穿透。
強化協同監督機制:整合紀檢、審計、風控等部門力量,形成“聯合檢查—問題整改—追責問責”閉環。如湖北省探索“七點穿透式監管模式”,將“三重一大”事項納入橫向協同、縱向聯動機制。
聚焦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
嚴控“三重一大”事項:從決策到執行全程可追溯,防止權力濫用。如江蘇省部分地方通過“清單公示+聯合審查”模式,實現全級次財務穿透監管。
動態監測高風險領域:重點防范債務、金融衍生業務等風險。如廣東省依托分類考核體系,對全級次子企業的投融資行為實施穿透式審查。
支持科技創新與戰略轉型:如上海市國資委首創“科創層”企業名單,通過穿透監管定向提供政策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加強人才與組織保障
培養復合型監管隊伍:既懂業務又熟悉數字化工具的監管人才是核心。如河南省國資委成立四大專業委員會,引入外部專家參與重大投資平行論證。
優化激勵機制:將監管成效納入績效考核,對風險防控表現突出的團隊給予獎勵。如湖北省通過“穿透式工作法”將執行效率與干部晉升掛鉤。
推動試點與經驗推廣:選取重點企業先行先試。如河南省啟動穿透式監管試點,加速形成可復制的“河南模式”。
結語
“穿透式監管”并非簡單強化管控,而是通過技術賦能與制度創新,以“數據、流程、權責、風險”四維穿透為核心,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監管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旨在解決傳統監管模式中信息不對稱、責任模糊、風險隱蔽等問題,最終實現“放活”與“管好”的動態平衡。唯有如此,方能進一步夯實新時代國有企業的戰略定位與歷史使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
保持聯絡
合作一下
關注環球
回到頂部